青海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具有地處高原、日照充沛、氣候冷涼干燥、病蟲害少、種質優良等比較優勢,為打造生態有機農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的大背景下,9月19日,記者就高原農牧業相關問題專訪了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標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譚曉東。
記者:您提出要因地制宜看青海“高原農牧業”特點。在您看來,青海“高原農牧業”特在何處?
譚曉東:受降雨量和海拔、氣溫影響,特色農畜產品以畜牧業和耐旱耐寒產品居多。與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相比,這里的農產品品質好,但是相對產量低,農事管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受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農畜產品相似性沖擊,品質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記者:這種情況下,您覺得青海的“新農業態”之路應該怎么走?
譚曉東:根據青海農業多年發展的癥結,我認為青海農業缺少一套適合自己特色的農產品體系標準。結合我對四個高原地域、氣候以及農產品的優劣性分析,我認為在青海單獨建立一套“高原寒地功能性農品”特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這套特標體系包括“制訂體系”和“應用體系”,我們可以將二者比喻為“舟木”與“海洋”的關系。要先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反推“舟木”怎么去做,而“舟木”除了內部有完備的邏輯關系之外,還要充分地支撐“海洋”,兩者之間是相得益彰的。
在建設“制訂體系”的過程中,我們要結合高原寒地農畜產品特點和特色,用一些合適的測試流程或方法進行檢測,將其定義出來,用量化的東西來構建這套標準體系。比如牦牛、藏羊、生鮮乳,或者青稞、枸杞、藜麥等。既包含農事管理,還要包含添加物,這些都要寫到標準中去。
此外,還要關注國家的法律、政策。對現有農產品進行國標、行標的比對,找出通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不具備的東西,突出高原農業特標的優勢。這套標準可以解決農事管理、農畜產品深加工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應用到產品的檢驗檢測認證中,比如說進行高原農畜產品特標認證。這樣一來就可以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地的農畜產品區別開來,體現出青藏高原特色,那就是高原、寒地、功能性。
“制訂體系”建立起來后,可應用于提質、穩量、樹品牌的三個方面,促進青海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記者:能否請您談談青海農業今后的發展?
譚曉東:在我看來,不以市場精準定位和分析,提出農產品品質標準要求,機械、盲目地從通用農事管理標準去找市場,如同盲人摸象。中高端農畜產品,不分析區域差異化發展,就是最安靜的風險。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種群特色和農事管理特色,并高標準導入農畜產品深加工和精細化加工,將無法形成有效、穩定的品質供給和價值升值,進而缺乏形成區域品牌根基。所以,要以“供應鏈+產業鏈”打造“青藏特品”定制市場。
之所以供應鏈在前,是因為它連接的是市場,產業鏈連接的是種植養殖管理和精加工。未來農牧業,特別是特色農牧業、功能性農牧業,一定要以市場的細分和精準分析定位來倒推種植養殖和精細加工的方向、特點和內容,而不是像傳統模式那樣種什么就賣什么。以市場的需求精準分析、反推定位,決定我們的產業鏈應該干什么。
以青海的牦牛來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粗放式養殖,生產周期過長,管理比較困難,出欄率比較集中。我們要以質量打造品質,以品質打造品牌,進而實現“定制化”。從定制方向來看,比如說可以將體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等作為新農畜市場業態發展方向。(咸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