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量水而定,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9月19日,記者就實現青海河湟谷地綠色發展這一內容專訪了參加“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研討會的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余向勇。
記者:請談談您提出河湟谷地綠色發展的意圖。
余向勇:從長遠來看,綠色發展是發展倫理的終極尺度。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一種把二者內在統一起來的生態經濟模式。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和升級版,生態文明是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從大局來看,河湟谷地在黃河上游生態位置十分重要。背靠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祁連山冰川—水源涵養區,中間地帶屬水土保持和水質保護的重要區域,既是區域生態廊道之間重要的生態節點結合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撐、“三江源”保護的服務基地,同時,又是地處“海藏咽喉”、蘭西城市群“一帶雙圈”之間的樞紐城市,是溝通西北西南、面向青藏高原的門戶樞紐城市,蘭西城市群核心城市。
經濟強、環境弱是其全面發展的短板。
就西寧而言,從宏觀角度看,人口持續增長且呈現向內流入趨勢,給本就不高的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造成更大壓力;從微觀角度看,短期內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壓力持續加大,水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從主導產業環境壓力分析看,能源利用、環境績效水平均不高,面臨資源能源浪費風險。
海東經濟高速增長但環境績效水平不高,中長期產業偏粗偏重。人口總數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并呈現人口資源向外流失趨勢。居民生活導致的環境承壓尚可,但川水地區集中布局性水環境、大氣環境及產業偏粗偏重結構性環境承壓風險不容忽視。
記者:實現河湟谷地綠色發展戰略,您有哪些思路?
余向勇:我認為應該從編制區域環境總體規劃和實施系統推進兩部分來實現宏大的綠色發展戰略。
環境總規要滿足生態文明建設謀長遠、謀全局的需求,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貫穿全地域、全行業、全要素。要謀求優化區域發展結構布局、謀劃解決現實與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優化空間格局,實現保護中發展和發展中保護,減少城鎮發展無序擴展風險;飲水安全得到保障、湟水河等水質改善;解決空氣質量本底高,季節性污染特征顯著,顆粒物超標超載嚴重問題;能源消耗、水資源、土地資源開發強度較高,明確上線并穩中有降。
經過前期收集的大量數據和資料,在環境總體規劃中,我們根據河湟的環境區位與重要生態位置,大氣及水環境質量維護與改善的迫切要求,以及未來發展中抓住國家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機遇,提出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四大環境基本功能需求,國家重點流域湟水河水質重點改善與維護控制區、大氣環境自然風沙背景濃度高——季節性大氣污染防控示范區,北山—祁連山生態屏障區,青海高原河谷地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按照我們設計的綠色發展目標分階段實現的路線,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級管控全面落實,產業結構布局逐步優化,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資源能源消耗水平大幅降低,資源環境績效水平進入全國城市前列;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提高,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生態文明示范區。到2035年,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環境質量清潔健康,資源利用高效持續,環境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城市先進水平,城市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全面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新河湟。(咸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