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時04分,震級7.4,震源深度為17公里,強震突襲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與瑪多相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震感強烈。
玉樹與果洛山水相依,血脈相連?,敹嗾饏^同胞遭受的災難,經歷過“4·14”玉樹強烈地震的玉樹人民感同身受。
同氣連枝,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玉樹州委、州政府到各地各部門,從消防指戰員到醫護人員,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從專業救援隊到普通志愿者,憑借豐富的抗震救災經驗,一股股“玉樹力量”向瑪多匯聚,一場跨區救援大戰在雪域高原上展開……
“4·14”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傾力無私支援玉樹,現在果洛州瑪多縣發生地震災害,我們一定要以感恩之心、報恩之舉,盡全力支援瑪多抗震救災,這是玉樹州干部群眾的一致共識。
“感恩”“盡全力”——部署會上的這些關鍵詞,讓所有玉樹人感受到了肩頭的特殊責任。
對內,各市縣特別是臨近瑪多縣的曲麻萊縣、稱多縣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地震災情排查統計工作;交通、水利、電力、通訊、自然資源等部門迅速排查安全隱患,并對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測。
對外,受玉樹州委、州政府安排部署,玉樹州消防救援支隊(9車41人)和醫療救援分隊(2車10人)以及調撥100頂救災帳篷連夜馳援瑪多縣。
玉樹市和瑪多縣地理毗鄰,玉樹在“4·14”地震中積累了豐富的抗震救災經驗,建立了完善的應急指揮體系和裝備精良的專業隊伍,支援瑪多抗震救災,玉樹具有特殊優勢。
快!快!快!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5月22日04時07分,接到總隊增援命令和州委州政府統一安排部署后,玉樹州消防救援支隊,攜帶破拆、頂撐、搜救、72小時自我保障物資等2148件套器材裝備,在經過近8個小時的奔襲后,于5月22日上午11時30分許抵達果洛州瑪多縣,成為第一批進入震區的消防救援隊伍。
一同到達的還有州人民醫院急診、外科、護理等專業的12名醫護人員組建的醫療救援隊,成為首批抵達震區的州外醫療救援隊。
除了救援器械,匆匆出發的救援隊沒帶多少食物,沒帶睡袋帳篷,因為他們知道,來自玉樹的后續救援隊伍正火速跟進!
晝夜兼程,玉樹州第一批抗震物資,110頂棉帳篷為雪夜里的群眾送去了溫暖。
從玉樹市出發,4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車隊一路爬升至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雨雪交加,氣溫驟降,惡劣的氣候環境讓每一位救援隊員更加急切想前往災區。
玉樹州消防救援支隊到達瑪多縣黃河源廣場安置點后,迅速投入工作狀態,拿裝備、搭帳篷……
玉樹州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仁青賢說:“到達縣城后看到災區并沒有那么嚴重,我們真的很欣慰,按照總隊前方指揮部命令,我們迅速成立一支前突小分隊,共2車11人前往瑪多縣瑪查理鎮野牛溝村,對村民傷亡、房屋受損等情況進行災情摸排。”
剩下的人員也沒有閑著,后勤保障組按照“主動保障、靠前保障、科學保障”的要求,根據跨區域戰勤保障方案,全體保障人員克服各種不利條件,密切配合,為救援指戰員提供飲食、住宿、衛生及相關生活物資;支隊通信保障分隊,通過快速搭建前方指揮部、地震救援支隊三級通信指揮體系,利用衛星電話、4G單兵圖傳設備和無人機,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偵察,實現了互聯網、衛星網、指揮網的“三網互通”,確保了災害現場應急通信“組成網、隨人走,不中斷、聯得上,看得見、聽得清,能圖傳、能分析”。
“安營扎寨”的工作很快完成了。一個個消防指戰員眼中布滿了血絲,臉上寫滿了疲憊,但是他們沒有休息片刻,迅速對臨時安置點開展防火檢查和消防安全宣傳培訓,并幫助受災村民搭建帳篷。
“連夜趕路,又要干體力活,是不是很疲憊?”
“當年玉樹地震時,他們來了,現在換我們來,這一點點辛苦不算什么。”
尤記得,2010年玉樹發生的那場地震,天地震動,山河變色。國家調度,全國支援,各行各業人傾盡所能,只為幫助玉樹人重建家園,11年過去,玉樹在廢墟上重建,玉樹人在傷痛中重生。他們接受了全國人民的愛,在瑪多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又義不容辭地把愛傳遞出來。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回報恩情,這是人間正道,這是大愛無疆。
心懷感恩之情,傳遞人間大愛,第一時間匯聚起抗震救災的人間大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災情現場得到了完美詮釋,災情現場處處展示著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程宦寧 殷之皓 張多鈞 公保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