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青海拉面店。宋翠茹攝
青海拉面產業聯盟。
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
青海拉面產業大數據平臺數據業務流程。陳俊石成硯攝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海東拉面人在國內279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面店2.95萬家,從業人數18.15萬人,分別占全省總量的88.8%和92.6%,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設拉面店39家。2021年第一季度,拉面產業經營性收入40.74億元,利潤14.64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16.92億元,各項指標同比增長明顯……
亮眼的數據和驕人的成績預示青海拉面進入發展井噴期,然而由于行業的重新洗牌,給原本先天發育不足的青海拉面產業帶來巨大沖擊,走在十字路口的青海拉面產業,能否繼續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向左還是向右,哪條路才是正確之選?“拉面之鄉——海東”正竭力“破局”。
1989年,一名懷揣致富夢想的化隆農民,怎么也不會想到,當年他勇敢邁出山門、步入城門,前往改革開放前沿的福建廈門,成功經營的首家化隆拉面店這一“試水”行動,會成為如今遍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為重點的279個大中城市、2.95萬家青海拉面店的“試金石”,十幾萬海東人靠拉面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實現“掙了票子、育了孩子、換了腦子、練了膽子、拓了路子、創了牌子”,更是讓拉面產業成為海東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餐飲業重新洗牌、非青海拉面和非清真拉面瓜分市場、加之自身先天發展不足等軟肋,讓面臨巨大挑戰的青海如何實現二次“升級跳躍”,把“青海拉面”品牌做得更響亮!
輝煌——青海拉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來自海東市品牌產業促進局權威數據顯示:經過近30年的發展,至2020年底,以化隆、循化、民和三縣為主要輸出地的海東籍人士“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更是緊跟“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嘗試開辟國際市場,在馬來西亞、日本、俄羅斯、韓國、土耳其等國開設拉面店39家;2020年,海東市拉面產業經營性收入141.3億元,利潤49.8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67.2億元。海東籍拉面企業在疫情期間積極響應當地政府號召,主動歇業率達90%以上,復工復產后拉面店總數達到2.93萬家,較2019年增長743家,拉面從業人數18.05萬人,較2019年新增2872人。
2016年3月,互助西山鄉馬正彪在廣州注冊成立大美西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喜遇西域清真牛肉面”等品牌,近50家門店分布華南各大城市的購物中心及CBD商圈,年營業額達3.1億元,帶動青海籍員工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近200名。
在產業發展中,海東拉面人樹立品牌的意識已非常強烈,如今的“喜遇西域”“化隆牛肉拉面”“撒拉人家”“高原姑娘”“喇家4000年”“伊麥佳”等品牌不僅響徹大江南北,青海拉面更是成為我省六大勞務品牌。
業內人士指出,青海拉面產業作為由群眾主導,以單一產品構成的外向型經濟現象,其主要價值體現在群眾的創造力。從業人員雖只占到全部勞務輸出人員的1/4,創造的收入卻占全市勞務總收入的57%。返鄉創業,發展地方經濟,呈現出“人回轉、錢回流,企回遷、業回創”新格局。
這一結論的背后,是海東拉面人主動轉型發展、提檔升級,打造青海拉面精品店品牌店,把店鋪從街邊小巷開到繁華商圈,進軍尖端市場成為行業主流,提高管理、強化衛生和提升服務,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以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成為普遍共識。國內市場繼續堅守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大經濟熱點區域,并勇于占領三四線城市,讓拉面店從南方城市向北覆蓋,打破幾年前東北等北方城市拉面店較少現狀,目前東三省開設的拉面店已超2500家,僅遼寧拉面店就達1500多家;同時,主動擁抱“一帶一路”,大膽進軍并占領國際市場。
危機——青海拉面面臨的瓶頸與短板
波峰總會伴隨波谷,青海拉面產業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農民增收,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一碗面養活了海東18萬人。
然而,隨著近兩年國內新的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跨行業資本轉向國內餐飲市場來勢迅猛,全國餐飲市場面臨大洗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曾鋪天蓋地的拉面店風采已成昨日之勢,在全國快餐市場“青海拉面”一家獨大的格局已被徹底打破,市場競爭的殘酷暴露出了其先天軟肋。
“幾乎每天都有青海拉面店倒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青海省拉面協會會長、青海伊麥佳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青云憂心忡忡地說,“青海拉面網上營銷的短板、消費場景和消費群體轉移、品牌餐飲聯合體建立滯后、不是青海拉面及非清真專屬拉面市場沖擊、拉面人本身文化水平較低、提檔升級的主動性不足等諸多因素,不僅給行業帶來了危機,也給青海拉面帶來巨大沖擊,這種沖擊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業內人士指出,以北京為例,拉面店最多時期高達2000多家,近幾年受各方因素影響,拉面店在京總量銳減至目前的834家。類似一線城市拉面店受擠壓現象日益明顯,拉面店從中心城市向邊緣城市轉移成為一個新趨勢。青海拉面產業面臨的最大現實是,尚處在拉面經濟現象和拉面產業夾縫中,從經濟現象向產業過渡中產業碎片化表現突出,宏觀上主要是拉面產業產供銷三大體系分離,系統化能力低下;產業品牌化打造受到產業體系影響,不能很好地展現品質,實現美譽度,從而制約產業發展,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市場影響力未能形成產業主導性。微觀上,企業經營模式過于傳統,企業管理粗放,服務松散,核心產品研發滯后,缺乏現代企業管理人才,龍頭企業發育不全,帶動力和拉動力有限,均衡發展能力不強。
海東市品牌產業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東拉面從業人員大多來自深度貧困地區,經濟條件較差,開辦的拉面店絕大多數低于80平方米,員工少于5人,注冊的品牌店僅占拉面店總數的2.5%;絕大部分拉面經營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經營管理落后,創新能力不足,獲得金融支持難度較大;雖然拉面消費終端門店在全國占有率較高,但海東本土圍繞拉面產業諸如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中大型企業不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足,帶動效應不明顯,距拉面產業“富民強市”目標尚有一定距離。
破局——青海拉面產業如何實現二次“升級跳躍”
盡管青海拉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危機中蘊含新機,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國共有660多座城市,青海拉面僅覆蓋了279座,覆蓋率40%,尚有60%的城市空間虛位以待,已經覆蓋的城市也并不是完全飽和,尚有一定空間。2020年,海東市各級為拉面企業(店)解決“拉面貸”3.2億元,對助力小微拉面企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拉面產品改良、創新、提升空間巨大,可挖掘潛力可觀,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潛力;就品牌給拉面產業在整體發展上留足了空間;產業鏈條還未形成,目前拉面產業只是開發了很少一部分資源,處于下游終端產品開發利用層面,圍繞終端下游產品可做的上游產業還是一片處女地。
為加快推動青海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達到創業富民與產業強市的良好效果,近年來,我省省級層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青海拉面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海東市級層面出臺了《海東市推動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海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確保拉面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圍繞拉面產業系列政策的出臺,有效確保了拉面經濟品牌戰略深入實施,進一步推動青海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大打造青海拉面產業品牌力度,強力促進青海拉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青海拉面二次“升級跳躍”潛力無限,海東還與阿里巴巴集團攜手,重點打造以河湟新區為中心,涵蓋食材生產加工基地、食材及特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青海拉面網和電商中心、金融結算和服務中心的拉面產業總部經濟聚焦區,注冊組建青海河湟拉面產業運營有限公司,為拉面產業提供品牌推廣、運營、制定行業標準等服務支持,推動拉面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并實現多重效益。
5月18日,記者在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看到,這家總投資3000萬元的平臺屬我省發展平臺經濟試點項目,由海東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華為、聯通、工商銀行等多家企業參與,目前數字化平臺空間布局及物理裝修均已完成。
此外,海東市還結合“十四五”規劃,著重在深化產業政策研究、加快品牌戰略步伐、推進行業提檔升級、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與國內重點高校合作對拉面重點企業進行培訓等方面重點發力,拉面產業成為“一優兩高”戰略及“平臺經濟”在海東大地的生動體現,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經濟增長極的關鍵。(陳俊)
采訪手記
竭力實現青海拉面經濟高質量發展
青海拉面產業是以一碗面的單一產品形式發展起來的,這一單一產品孕育了一個強大的青海拉面產業,一碗面養活了青海的18萬拉面人,遍布大江南北的18萬拉面人也成為了大美青海的形象代言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場供給貧乏,消費者對產品沒有選擇余地,除了填飽肚子別無所求,也正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和消費需求前提下,青海拉面應運而生,有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沃野。
時至今日,市場供給和消費者需求已經從數量需求到質量需求轉變,拉面在經營收入中的占比不足三成,支撐拉面企業的主打產品已經不是拉面,而是圍繞拉面衍生的鏈條產品。
拉面這碗面在拉面產業中只是一個胎記,表明了產業屬性,因而青海拉面在產品多樣性發展中應不拘小節、不拘形式,不能單一的認為把店面面積搞大一些,裝修得上檔次一些,再起個響亮的店名,提升一下服務,在餐具上做做文章,就形成了品牌,而是要在提檔升級上想辦法,緊跟市場步伐及適應消費需求上費心思。
創新與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拉面人首先要破解品種單一問題,讓拉面概念延伸拓展到所有面點食品中,賦予青海拉面文化旅游元素,注入河湟文化及農耕文化基因,亮出青藏高原綠色純凈無染污農牧產品符號,推出高原富硒獨具特色菜品,從而提升青海拉面厚度。
其次要走出質與量間劃等號的誤區,當前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社會層面,普遍認為青海拉面產業發展達到了相當強大的程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緣由是青海拉面店遍及全國各地乃至走出了國門,面館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占據絕對優勢,但事實上數量不能代表質量。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青海拉面產業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低質低價短板凸現,離品牌化尚有一段距離,品牌打造之路仍需努力。
最后要清楚政府服務無限但財力有限的道理,近幾年各級政府投入了相當大的財力,傾注了極大心血精力,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絕大多數拉面人從“等靠要”思想束縛中解放,主動作為、擴大經營、創新發展的愿望迫切,已向公司化、規?;?、連鎖化、集團化發展,但仍有少部分拉面人把政府幫扶當成產業發展主動力,將政府指導視為經濟效益點,依賴思想仍然存在,在打造品牌之路上這種“思想”要不得,要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進一步樹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識。(陳俊)